内容:
近日,关于朱自清先生的《背影》一文是否应从课本中删除的议题再次在网上引起热议。这一讨论其实并非新鲜事,多年前,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丁启阵教授便提出过类似的观点,虽然丁教授的真正理由并非聚焦于“朱自清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”这一点,但网络上的部分网友却对此进行了片面的解读,并对他进行了指责。为此,丁教授不得不发博文澄清。
实际上,关于课本中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是否该删的问题,不少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。除了丁教授,大诗人席慕蓉女士也曾表示《愚公移山》没有环保精神,应该被删;陕西教授胡觉照则认为《出师表》体现的是愚忠,也应被删除。
对于这些教授和诗人提出的观点,我个人认为是值得关注的。他们关心教育,愿意提出自己的观点,这本身并没错。我们只需就事论事,看看他们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即可。
最近,小美也听到了不少家长对课本中诗词的看法。比如,有家长对李贺的《雁门太守行》表示疑虑,认为这首诗的最后7个字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们。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,看看家长们所说的是否有道理。
《雁门太守行》
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 角声满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。 半卷红旗临易水,霜重鼓寒声不起。 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!
这首诗目前被选入了初中课本。对于这首诗,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“黑云压城城欲摧”这一句,它既是写景也是叙事,将紧张的气氛和沙场的肃然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但这首诗之所以能入选课本,显然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名句。毕竟有名句的诗作太多了,但课本中能收录的作品却有限。在小美看来,这首诗能入选课本至少有以下两个理由:
首先,这首诗的作者是李贺。李贺是唐代继李白、王维和杜甫等人后,最有名气的诗人之一。他的诗作在《唐诗三百首》中却一篇都没收录,如果语文课本中也没有他的作品,那李贺这样一位唐诗风云人物必然会被多数人忽视,这显然是一种遗憾。
其次,既然要选李贺的诗作入课本,那自然该选最能代表李贺风格的经典作品,恰好这首《雁门太守行》就符合这一要求。在这首诗中,李贺式的浪漫和想象力,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
有了以上两个理由,《雁门太守行》入选课本是情理之中的事。事实上,古代众多名家对这首诗的点评也是相当高的,明代大文人杨慎及清代大文人沈德潜都点赞过,沈潜德更是称其是“字字锤炼而成”。
对于家长们提到的最后7个字体现的愚忠问题,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,只要老师在教这篇文章时正确地引导,相信孩子们都是能理解的。家长完全没有必要为此顾虑。教授也罢,家长们也罢,关心孩子们的教育没错,但真的不要太较真和钻牛角尖了。
总的来说,对于课本中的文学作品,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,既尊重历史,也关注当下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春晖科技网,本文标题:《李贺“黑云压城城欲摧”一诗,是否应被移出课本?家长在顾虑什么 》